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07 21:45:26
每經記者|王佳飛 每經編輯|陳夢妤 何小桃 蓋源源
6月7日,全國高考如期而至。
根據教育部信息,2022年全國有1193萬學子參與高考,比2021年增加115萬人,再創(chuàng)新高。
房地產行業(yè)也是學霸聚集地,據克而瑞2021年數據,在300余位TOP50上市房企總裁級別的高級管理人員中,有超過120位總裁、副總裁本科畢業(yè)于985、211高校,占比超過41%,若算上研究生比例還會更高。
幾十年來,我國無數人踏入高考考場,很多地產大佬回憶起自己的求學經歷,也和你我一樣,落榜過、成就過、欣喜過、懊悔過,但最終都書寫了屬于自己獨特的人生。
王石:“我們有很多選擇的”
圖源| 王石微博
2020年高考前夕,萬科集團創(chuàng)始人兼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通過社交平臺表示:“就要高考了,我覺得啊,對他們(考生)說什么都是多余的。但是我很想借這個機會,對參加高考的孩子的家長們說兩句,不要給孩子施加更多壓力了,一本固然好,二本、三本我覺得沒有什么問題,成績搞好但也不要太過于在乎這次成績,我們有很多選擇的。”
王石說:“比如像我呢,我那時沒有那么多選擇,我上的大學,也是很一般的。”
根據王石的自傳,1973年的他復原回到鄭州,到一家工廠去做鍋爐大修工。一年后,王石被選送入蘭州學院給排水專業(yè),但是他說:“由于我不是很喜歡所學的專業(yè),就在課余自學英語和政治經濟學。大學畢業(yè)時,已經能夠閱讀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原著。”
經過了這么多年,王石表示:“但你看不影響,由于其他的機遇,我做的也不錯。”
孫宏斌:“只要堅決去做,都會成功”
圖源| 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融創(chuàng)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則是一名學霸。
根據《融創(chuàng)孫宏斌:成大事者不糾結》,在十三四歲時,孫宏斌便考入高中,離開父母去往遠方求學。
“三年后,孫宏斌憑著優(yōu)異成績考入武漢大學,或許是受了出生那年大洪水的影響,抑或是別的原因,孫宏斌選擇了水利專業(yè)。四年后,大學本科畢業(yè)的他選擇了考研深造,于是考進清華大學繼續(xù)攻讀水利專業(yè)碩士學位。”
但孫宏斌不太談自己的求學經歷,“這在他看來毫無意義”,不過“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孫宏斌能夠考進這兩所學校求學,過程并非如他的簡歷中一筆帶過那樣輕描淡寫,一定經歷了許多廢寢忘食的學習、承受了許多競爭壓力”。
談及小時候,孫宏斌直率地說:“小時候不穿褲子,長大點穿開襠褲,然后就穿褲子……那沒有意義,都是惡俗。其實我覺得一個人就是做你應該做的事,想明白了,就堅決去做,不管小時候穿什么褲子,是什么性格,只要堅決去做,都會成功。”
潘石屹:“我相信,天外有天”
圖源| IC photo
SOHO中國董事會主席潘石屹回憶起自己的經歷時表示,差了幾分,沒有考上。“中??荚囄铱剂饲逅h第一名,高考為什么沒考上呢?因為我被車撞了,左臂骨折了。”
“我覺得自己一定能考上,但差了幾分沒考上。聽說這個消息的時候,我覺得世界末日來了。”
潘石屹這樣形容自己的中專生涯:“考上中專后,我就到蘭州上學了。在蘭州待了幾年時間,卻沒有一點印象留下。我覺得我在蘭州街上,從來沒有抬頭看過,只是把地面認清了。蘭州建筑什么樣,到底多高,什么樣子的,我都沒印象。我就感覺在蘭州待過幾年,卻好像是沒有在蘭州生活過的樣子。我感覺這個城市跟我格格不入,他們說的、吃的、穿的都不一樣,說的話也是蘭州話。我記得我還去了一趟最大的公園--五泉山公園,叫了幾個同學我們步行去的。”
“最有意思的是,那時比較時髦的人穿的褲子都是喇叭褲,男的戴著蛤蟆鏡,女的戴著墨鏡,一對一對的人從眼前走,都像幻覺一樣。”
后來,潘石屹公開發(fā)表了2010年北京卷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在文章中,潘石屹說:“小時候在家鄉(xiāng)小山溝里常想三個問題:火車穿過山洞后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南山里是不是有神仙?上天有沒有眼睛看到我們?”
“走出小山村時,很遺憾的是沒有從我每天好奇的火車鉆出洞的那一邊走出來,而是從相反方向——從更向西的蘭州走出了我生長的村子,后來來到了北京。但小時候的那三個問題,一直沒有忘記。我相信,天外有天,有我們不知道的萬千世界。”
胡葆森:“將人生目標定為30年后、40年后”
圖源| 企業(yè)供圖
根據鄭州大學官網,建業(yè)集團董事長胡葆森1976年“作為最后一屆工農兵學員幸運地進入鄭州大學學習外語”,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公司河南分公司工作做國際貿易。
可能正是英語專業(yè)的緣故,讓胡葆森多了一些機會,1982年,他被派往香港,“一口流利的英語讓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2016年至2017年間,胡葆森數次到鄭州大學演講,勉勵學弟學妹們“人需要‘明道’”,每一位大學生都應該具有為自己設計未來的能力,將人生目標定為30年后、40年后,但是一定要分步實現,做到知己、察勢、立志。同時,胡葆森向鄭州大學捐贈1億元人民幣,設立“本源教育發(fā)展基金”,支持母校人才培養(yǎng)及發(fā)展荷球體育運動。
記者| 王佳飛
編輯| 陳夢妤 何小桃 蓋源源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chuàng)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封面圖片來源:封面圖來源:攝圖網_50130311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