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 2025-07-02 21:13:55
互聯網時代,輿情處置晚一步,就可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近期,幾起引爆網絡的熱點事件背后都有“拖”的影子。有關部門沒有第一時間回應、澄清,而是選擇“拖一拖、推一推、躲一躲”,結果導致輿情持續(xù)發(fā)酵,網友情緒不斷疊加、爭議逐步升級,零星火苗終成燎原之勢。不僅問題本身捂不住,還可能“火燒連營”,牽連無辜。
輿情應對,豈能依賴“拖、推、躲”?
網絡傳播瞬息萬變,輿情往往在不經意間洶涌來襲。有人視之為“敵情”,手足無措,干脆“畏戰(zhàn)不出”;有人掉以輕心,以為靠刪帖管控就能輕松拿捏。殊不知,輿情發(fā)展充滿不確定性、高風險性,處置若依賴“拖、推、躲”三字訣,等于沒處置;這樣的“風險管控”,實則毫無管控。
“拖”,幻想自然降溫,反致輿情升溫。有人一聽輿情就頭大,以“鴕鳥心態(tài)”自欺欺人,寄希望于輿情自然降溫,幻想靠刪帖冷處理。然而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沉默就等于把話語權拱手相讓,反會被解讀成“另一種聲音”。特別是在涉及身份背景、資源分配等敏感話題時,不回應往往被解讀為“默認”甚至“護短”,不僅加劇情緒對立,更會放大猜疑空間,無異于自陷“塔西佗陷阱”。
“推”,依賴推諉甩鍋,輿情越轉越黑。不少輿情涉及多部門、跨地域,有些人就抱著“誰回應誰擔責”的心態(tài)相互推諉。即便匆忙回應了,也是急于撇清干系。殊不知,當各方都在等待別人開口,“甩鍋式”回應只會催生網友更多質問、誤解與憤怒,甚至引發(fā)對體制的系統性質疑。
“躲”,只做不說、先做后說、多做少說。一些地方對輿情研判不足,片面強調“事實勝于雄辯”,看似崇尚實干,實則缺少作為。須知在輿情處置“黃金4小時”內,若只“做”不解釋,公眾的誤解可能越積越深,導致輿情愈演愈烈。畢竟從處置到見效需要時間,必須邊做邊說、及時釋疑,才能避免錯失引導時機。
所謂輿情,從網友立場看,天然帶有“推動調查”“倒逼表態(tài)”的意味——未必都理性、合理,但確是必須正視的大眾心理。真相不明,則傳聞四起;態(tài)度不清,則猜測不斷。梳理最近密集發(fā)生的幾起個案,輿情激化、焦點走偏、矛盾外溢之事時有發(fā)生,影響不可謂不惡劣。
回應太模糊,“野生小作文”便烈火烹油。權威信息不夠,“路邊社”奇談來湊。有些事本不復雜,卻被借題發(fā)揮、添油加醋的“網絡二創(chuàng)”加戲搞復雜了。流量時代,故事越驚悚離奇,越能成為爆款。真相原本就沒有“小作文”撩人,若再“擠牙膏式”放出、含糊其辭地敷衍,無異于將輿論陣地拱手讓人。惜字如金留下的未竟之問,恰為謠言與陰謀論提供了滋長空間。
表態(tài)不堅決,“點爆破”變“面殺傷”。近期熱點輿情,常起于一個具體的人、一件具體的事。網友“順藤摸瓜”,料越挖越多,事越鬧越大,不斷將更多地方、機構和個人卷入其中。遺憾的是,這些后續(xù)被逼問、被質疑的“主角”,很多都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表明態(tài)度、嚴肅自證,而是“沉默是金”,不僅引火燒身,更由點及面、連貫成片,輿情火勢“野火燒不盡”。
切割不徹底,就事論事成上綱上線。近期幾起大輿情,基本都有著復雜的前因后果。“陳芝麻爛谷子”“歷史遺留問題”確實棘手難查,但越是如此,越需展現直面問題、治弊圖新的決斷,不能用新錯掩蓋舊錯,更不能讓現在為過去買單。“切割”若拖泥帶水,輿情就會把更多事拖下水——最初是批評個人、個案,最終演變成對價值與制度的質疑,這就徹底變味、變性了。
輿情洶涌,攔不住、堵不住,究其本質不過是信息分布、民意表達、情緒釋放的特殊狀態(tài),既不能無動于衷,也不可視而不見。長期以來,輿情應對已成為各地方、各職能部門的必備技能。學了那么多、練了那么久,為的就是在遇事之際能夠不慌不亂、泰然處之——要想臨場發(fā)揮好,相信常識是關鍵。
要始終相信溝通的力量。面對輿情,“早說比晚說好,主動說比被動說好,自己說比別人說好”。你若不說,自有人說;不是好好說,就是“被亂說”。及時發(fā)聲、充分溝通、坦誠相待,不只是提供增量信息,更是避免孤立、強化在場、爭取最大同心圓。
要始終相信媒體的擔當。越是輿情復雜,越需要主流媒體去偽存真。有關部門要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作用,為其采訪報道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讓媒體的實地調查取代網絡的憑空猜想,讓記者的客觀報道消解謬誤、戳穿陰謀與煽動性敘事。實事求是,還原真相,媒體責無旁貸。
輿情應對,知易行難。如果說以往更多是“不懂”“不會”,那么現階段更需要突破那些下意識的心理障礙,真正踐行那些“懂的道理”“會的本事”,讓它們在關鍵時候切實發(fā)揮作用、派上用場。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