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jīng)濟新聞 2021-08-25 15:25:31
每經(jīng)編輯|畢陸名
8月25日,據(jù)光明日報報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鄭哲敏,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鄭哲敏,1924年10月2日生于山東濟南,原籍浙江寧波。194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并獲學士學位。1949年和1952年分別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哲敏早年從事熱應力、振動與水彈性力學、地震工程力學方面的研究,擅長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1964年“爆炸成型機理及應用”獲全國工業(yè)新產(chǎn)品展覽一等獎,1982年“流體彈塑性模型及其在核爆與穿甲方面的應用”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0年“爆炸處理水下軟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獲陳嘉庚技術科學獎。
鄭哲敏曾先后師從錢偉長和錢學森,錢偉長稱其“是我最好的學生之一”。鄭哲敏也不負期望,繼承了兩位老師對祖國的熱愛、對科學的追求、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一生倡導并身體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他曾說:“我從過去走到現(xiàn)在,并沒有什么清晰的路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富國強民的愿望。”
此外,2013年,中國青年報曾在以《鄭哲敏:一定要干“出汗”的活兒》為題的報道中寫道:1月17日,在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的前一天,兩院院士鄭哲敏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拎著包來中科院力學所上班了。他的學生、力學所前所長洪友士研究員帶著歉意向鄭老解釋:明天因為要開會,不能去看鄭老領獎了。
鄭哲敏擺了擺手說:“這有什么?不就是頒獎嘛。”
隨后,他打開位于三樓走廊盡頭辦公室的大門,如同50多年來一樣,只要人在辦公室,大門就從來不關。所里的人只要有問題有想法,就直接拿把椅子來和他探討。聊著聊著,椅子就落在他的辦公室里。久而久之,七八把各式各樣的椅子成了一道風景。
“這叫‘有進無出’。”鄭哲敏說。
不關門不僅僅是鄭哲敏的個人“愛好”,他還倡導整個力學所都開著門做科研、隨時爭辯。這讓力學所一直保持著自由討論和交流的氛圍。
力學所副所長戴蘭宏研究員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自己剛到力學所讀研究生,有一次鄭老與青年學生座談時就說,“有些研究人員,經(jīng)常一來就把辦公室的門關上,這樣不好,大家最好都把門打開,便于交流。”
在那次座談會上,鄭哲敏的另一番話對戴蘭宏影響更深,這也是鄭哲敏平日里反復強調(diào)的:科學研究必須和實際結合,要么是瞄準國家重大需要的關鍵科學問題,要么是在學科上非常前沿和值得研究的問題。
“科學家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鄭哲敏經(jīng)常這樣教導學生,“選題不能是不痛不癢的、可做可不做的,那是沒有意義的。”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領域——爆炸力學,就是為了國家的需求而設立的。
每日經(jīng)濟新聞綜合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如需轉(zhuǎn)載請與《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jīng)《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