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4 22:00:15
在本周,市場內部也有“不和諧”聲音出現,減持公告的增多,上市公司股東乘勢套現,這是否會給行情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在題材股、券商輪番上漲后,如何才能跑贏大盤,獲得超額收益?請看本期《聚焦金牌分析師》。
每經記者|劉明濤 每經編輯|吳永久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周A股行情依舊火爆,在券商股的帶動下,滬指也走到2800點一線,而滬深港通的北上資金今年凈流入過千億,也體現出境外資金對A股市場的青睞,春節(jié)后連漲兩周,不少券商開始高呼牛市來了,也有券商看到3000點,在這里,市場內部也有“不和諧”聲音出現,減持公告的增多,上市公司股東乘勢套現,這是否會給行情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在題材股、券商輪番上漲后,如何才能跑贏大盤,獲得超額收益?請看本期《聚焦金牌分析師》。
最近一周上證指數再次大漲4.5%站上2800點,周五券商股出現了大面積漲停,成交量明顯放大,市場情緒高漲,目前A股處在第五輪牛熊周期末期,熊市下跌的時空比較充分,估值處于歷史底部,大部分風險已釋放完,全球各國股市橫向比較,A股吸引力更大,中國發(fā)展股權融資支持產業(yè)升級,居民資產配置將偏向股市,戰(zhàn)略樂觀。
市場底有兩信號:
一是高股息類傳統價值股領先指數3~6月企穩(wěn),如招商銀行、格力電器、寧滬高速、長江電力等;
二是白馬股(即有一定成長的價值股)在指數見底時出現補跌,跌幅30%左右,如貴州茅臺、美的集團、伊利股份、恒瑞醫(yī)藥等。
目前這些盤面特征出現了,這與基本面背景有所出入,我們認為這主要與外資持續(xù)流入有關。外資類的長線價值型資金的提前配置有可能會使得市場底提前,關鍵還是看未來一段時間基本面領先指標能否企穩(wěn),如企穩(wěn),搶跑成功,否則市場仍可能折返回去。
“踏空”不必慌張:
2018年10月29日上證指數2449點是政策底,目前基本面5大領先指標只有1個出現企穩(wěn)回升跡象,2019年1月4日上證指數2440點是否是市場底仍待確認。即使上證指數2440點是市場底,也不必擔憂踏空。
回顧歷史,牛市第一階段是懷疑猶豫期,估值修復、盈利回落,市場形態(tài)呈現進二退一特征,比如2005年6月上證指數自998點漲至1223點后,仍回落至1067點,2008年10月上證指數自1664點漲至2100點后,仍回落至1814點。我們認為在盈利底出現之前,現在市場最樂觀也是類似2005年下半年,即處于牛市第一階段,進二退一,未來有更確定的右側回撤配置機會,來日方長,不必慌張。
目前宏觀背景仍然是類衰退特征,高股息率股具有類債券特征,配置價值仍明顯。從2018年12月初以來我們持續(xù)推薦高股息策略,截至2019年2月22日按自由流通市值加權平均計算,高股息率股組合累計收益率11.5%,同期上證指數累計漲幅8.4%。對于白馬股,往后看3月下旬年報陸續(xù)披露,目前中小創(chuàng)業(yè)績預告顯示盈利下行壓力較大,歷史上以中小創(chuàng)為代表的中證500和白馬價值為代表的中證100業(yè)績較為趨同,往后看白馬股需警惕年報壓力,待風險釋放后再審視。
本輪A股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兩會”行情,A股紅二月已基本確立,但需注意A股三月市場的大幅起落。當前支撐市場風險偏好在高位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兩會”的政策預期。與此同時A股指數上行的高度受制于基本面(企業(yè)盈利)的下滑以及上市公司大股東的高位減持。
松資金減持苗頭現象:
受春節(jié)后資金大量回流銀行體系等積極因素影響,銀行間資金面繼續(xù)延續(xù)寬松格局。
A股資金面方面,北上資金繼續(xù)流入A股,本周凈流入194.81億元,年初至今凈流入1120.87億元。與此同時,“行情回暖、密集解禁、質押平倉”在這三大因素匯聚下,A股轉向“凈減持”狀態(tài)。A股市場本周累計凈減持15.32億元(上期凈減持24.51億元),本周A股公告擬增持的有2家,而發(fā)布擬減持公告的有42家。
超額收益:
考慮到當下A股大多數領域其市場份額向行業(yè)龍頭集中的趨勢并未發(fā)生改變,大市值龍頭個股仍將表現出超額收益。
行業(yè)上我們仍主推大金融(銀行、券商、保險)板塊,其次受“豬瘟”事件驅動的“生豬養(yǎng)殖”;受益于煤價下跌的火電板塊。對沖經濟增速下行的“設備”類板塊,如“電氣設備、通信”等。另外主題投資上,我們主推“人工智能、5G產業(yè)鏈、云計算、新能源、創(chuàng)投、軍工”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