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6-03-13 12:06:25
投資地標項目的私人保管箱,門檻不高升值速度卻可觀,還能避開限購和股市風險,真這么好?
每經編輯|楊羚強 吳若凡
(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
去年底,朋友圈出現了一則轟動性的消息: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的地下室,不足10平方米,要賣1000萬元!
配圖是一張類似毛坯房的照片,但當時有人換算了下,這個賣法相當于每平米的價格就有100多萬。這在一線樓市調控預期越來越強烈的大背景下,可是非常敏感的:一個地下室就要每平米100萬,那一棟樓呢!?
但當邦爺了解到真相后,才知道這是個搞笑的誤會,人家賣的是私人保險管箱,而不是賣房子。要說這個私人保管箱,據說價格最便宜也就六萬左右,比起湯臣一品、黃浦灣這些上億的豪宅,連交個物管費都不夠。按照上海去年居民人均4.99萬,城市居民人均5.3萬元的水平,也就一年多的工資可以買一個了。
據邦爺了解,私人保管箱的其中一款,是可以放置100萬元現金的A箱,最低價格為58888元。而三四個月前,它的價格只有三四萬的樣子,升值速度很可觀啊。
如果投資這寶庫,利潤空間估計是要比最近一階段炒股票、炒房子,都要大得多。
關鍵是它不像股票那樣會暴跌。銷售說,每一年寶庫的價格都會根據銷售情況上調一次。因為寶庫內的私人保管箱總量也就18000多個,又是位于像上海中心這樣的地標項目,不動產的稀缺價值還是存在的。
而且和房子相比,買賣私人保管箱又不會有高額的交易稅費困擾。寶庫允許每個保管箱免費更名一次,之后雖然要收取手續(xù)費,但那個比例也很低。何況它還不限購,不會被宏觀調控。
投資私人保管箱來賺錢,這還是次要的。在上海中心的37層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更具誘惑力啊。你想想,在這里邀三五好友喝咖啡,都可能偶遇馬未都這樣的收藏大腕,大家一起談歷史,聊文化,侃藝術,完全有可能讓自己的朋友圈上升不止一個層次。
《葉問3》不是說了嗎?“最重要的還是你身邊的人”。周圍人的境界,決定了我們的境界。
事實上,在上海的地標建筑的地下室修建大型的保管倉庫,不是現在才有的事。老一代的上海人早就這樣干了。
1930年5月,四行儲蓄會(大陸、鹽業(yè)、中南、金城等4家銀行建立起的金融機構,也是著名的四行倉庫的業(yè)主)以巨資購進位于上海市中心跑馬廳對面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派克路(今黃河路)路口二畝七分多的一塊地皮,并在此之上建起了遠東第一高樓,當時,大廈的鋼結構和內部設備都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材料、技術和設計。
就是這樣一棟建筑稱霸了遠東整整50年之久,在1934年落成到1983年的半個世紀間里,國際飯店都是上海第一高,也一直保持著“遠東第一樓”的美譽。也正是因為這棟樓,上海的金融地位早在上個世紀屹立不倒。
但這座大飯店一直有世人不知道的秘密:它的地下有一個獨特的寶庫,它的前身為四行儲蓄會國際保管箱庫。如果用《黃金大劫案》的視角分析,整個國際大飯店就是為了掩護這個保管箱設計的。
據曾有一位國際飯店老員工回憶,當年國際飯店的地下二層就是金庫。庫門直徑近兩米,厚度近六十厘米,是不銹鋼板制成的。門鎖極其復雜,中間還有保險密碼,只有準確按照步驟操作才能打開厚重的庫門。保險庫內有3343個大小不一的不銹鋼保險箱,由專人負責看管,打開保險箱必須要求保管人員及主人的鑰匙同時使用。
三十年代,國際飯店有各類名流政要聚會活動,估計也和地下的保管箱庫有莫大關系。要知道,當年上海的金融業(yè)可是遠東的地區(qū)金融的中心,銀行業(yè)務的發(fā)達,可比肩歐美。
因為有這段歷史,上海中心的寶庫對立志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上海來說,更有標志性意義。100年前人們已經干成的事,我們不但要干成,還要超越。
? 如果你對寶庫有任何興趣,歡迎進群交流!
編輯:王婷婷 審核:楊羚強 終審:蔡戰(zhàn)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