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8 23:14:31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吳永久
近來,A股市場的成交額持續(xù)破萬億元,不少大市值個股持續(xù)走強,一時間關于樓市熱錢轉戰(zhàn)股市的說法受到關注,站在上證指數3600點關口,樓市資金入市是否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背后又蘊藏著怎樣的投資機會?
9月8日下午,萬家基金基金經理章恒、天風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劉晨明做客每經APP《昊哥的下午茶》直播間,就A股市場與地產板塊未來機會進行了交流。
資產配置行為發(fā)生改變
NBD:樓市資金入市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對指數有推波助瀾作用?包括現在A股市場上連續(xù)萬億元成交,這個現象在歷史上也非常少,究竟說明了什么?
章恒:目前,可能確實存在樓市資金入市的情況。央行在7月作了一次降準,所以目前全社會的資金是比較寬松的。但是資金確實找不到比較好的投資方向,它們進入股票市場是一個合理選擇。
劉晨明:我們談論房地產、股票,甚至銀行理財產品等,其實本質上是談論大類資產配置。
過去20年,房地產在經濟發(fā)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大對房地產的配置是老百姓手中貨幣保值增值的最佳選擇之一。隨著地產調控升級,資金將尋找新的大類資產配置方向。最近一兩年,我們看到了未來權益類型的資產比較明顯的增配跡象。
最典型的就是公募基金發(fā)行。在2019年、2020年之前,公募基金周均的發(fā)行規(guī)模大概只有十幾億、二十幾億、30來億元,實際在10億~20億元。這樣的水平其實是很有限的,但現在一周可以發(fā)200億、300億、400億元。大家資產配置的行為也從之前買房子、買理財,向權益類資產或是固收+轉變。這個過程可能將持續(xù)很長時間,現在只是開始。
后半年地產可能迎拐點
NBD:兩位怎么看當前的地產板塊?有哪些細分行業(yè)值得關注?
章恒:地產板塊經歷前期持續(xù)調整,股價已經反映了極為悲觀的情緒,籌碼結構也非常好,我們基于“逆向思維”的角度,認為后半年地產可能迎來拐點行情。
2021年地產板塊調整的核心原因是拿地利潤率下降明顯,而近期拿地利潤率開始修復,主要是因為央行“兩集中”管理以來,導致房企資金鏈非常緊張,“三道紅線”也嚴格執(zhí)行,房企第一批拿地后,很多已經沒有能力再繼續(xù)拿地。從300城土地成交來看,6~7月溢價率持續(xù)下行,無錫第二批土地集中出讓的溢價率從14.8%下降到4.1%,拿地隱含毛利率從11.5%提升至18.5%。為了穩(wěn)房價、穩(wěn)地價、穩(wěn)預期,8月其他熱點城市紛紛撤回第二批集中土地出讓,修改方案,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調低土地出讓溢價率上限,此舉也有利于降低土地出讓價格,改善房企利潤率。
此外,目前龍頭估值只有3~5倍PE。從產業(yè)鏈上下游來看,整個房地產銷售的下行過程中,整個家電、廚電、建材等行業(yè)基本面受到抑制,過去一段時間表現得也比較低迷。如果房地產開發(fā)整個預期得到改善,相關產業(yè)鏈陸續(xù)也會進入它的相關估值修復通道。
謹慎對待煤炭鋼鐵板塊
NBD:最近,上證指數明顯強于創(chuàng)業(yè)板指,反應在具體行業(yè)個股中,有些大市值個股如“中字頭”的,包括有色、鋼鐵、煤炭等大周期行業(yè)關注度更高,如何看待這個現象?行情會持續(xù)多久?
劉晨明:目前,我們大體可把周期板塊分為兩類:第一類與新能源有關,如有色、化工等,它們屬于需求端爆發(fā)帶來的投資邏輯。第二類如鋼鐵、煤炭等板塊,它的需求端其實沒什么變化,甚至有一些需求端還不太行,主要是依靠供給收縮或供給端產能沒有完全釋放而導致價格上漲。這兩類不一樣,必須要分開來看。
我們先說第一類。與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相關的行業(yè),不管是有色還是化工,許多公司未來景氣度應該比較確定。因為它需求的爆發(fā)不是一天兩天,不是半年不是一年,而是貫穿在新能源汽車整個滲透率從去年5%到今年10%、再到未來可能到20%至30%的過程中,是一個大的需求爆發(fā)周期,它們的機會可以看得更長、更遠。
再說第二類,鋼鐵、煤炭這類需求端沒有太大的亮點,但是供給側出現短缺,邏輯就不一樣了。比如說煤炭,由于疫情以及海外煤炭價格上漲,導致今年煤炭進口下降,而國內產能新增不足,造成供給緊張,導致煤炭價格上漲。鋼鐵也類似,由于鋼鐵限產,導致產量完全放不出來。而且這一次與2016年至2018年鋼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一樣。那一波雖說是去產能,其實作用不是很明顯,因為產能利用率是可以提升的,沒有起到收縮供給的效果。這次是直接減產導致供給減少。鐵礦石價格下降疊加鋼鐵價格上漲,對鋼鐵企業(yè)業(yè)績有不小的提升。對于煤炭與鋼鐵,我們判斷可以看到10月或11月。再往后看,如到今年底、明年初,可能就要關注國內的需求端是否下降太快,因為需求端一旦下降太快,即便供給端產能釋放有限,價格邊際往上的動力也會減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