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6 23:15:30
每經編輯|周宇翔
據北京互聯網法院微信公號9月26日披露,某網絡熱播劇公開使用了黃某實名購買的手機號碼,導致黃某頻繁遭受陌生電話及微信好友驗證通知的侵擾,黃某以該劇的制作方A公司與B公司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北京互聯網法院。
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宣判,認定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造成了黃某私人生活安寧被侵擾,超出了合理容忍的限度,對此制作方主觀上存在過錯,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北京互聯網法院介紹,黃某訴稱,2019年11月5日開始,其不斷收到騷擾電話和微信好友驗證通知,嚴重擾亂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狀態(tài)。經過詢問得知,該網劇二制作方未對涉案網劇中出現的手機號做畫面處理,導致黃某實名認證的手機號出現在涉案網劇的第八集中。黃某認為該網劇二制作方泄露了其實名認證的手機號,以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該網劇二制作方向黃某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50000元,以及黃某因維權而支出的律師費1000元和因維權而產生的誤工費1000元。
二被告該網劇制作方:網劇使用涉案手機號碼屬于合理使用,且已及時對畫面進行處理,不存在過失。
A公司辯稱,涉案手機號碼系在拍攝期間由劇組授權工作人員購買,并由劇組合法使用。其無侵權事實,更無侵權故意,主觀上無過錯。2019年11月8日,在發(fā)現該劇第八集中出現了手機號碼后,公司立即對相關畫面進行了模糊處理,并于2019年11月10日將處理后的視頻資料傳予視頻平臺方,在當日完成替換,主觀上無過失。且黃某提交的證據不能證明網劇中出現手機號碼與其隱私被侵害有關,更不能證明該行為擾亂其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后果,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的規(guī)定。請求法院駁回黃某訴訟請求。
B公司辯稱,其非涉案網劇的承制方,僅是該劇的出品方,未參與制作過程,對視頻內容沒有審查、監(jiān)督義務。
法院經審理認定,被訴行為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的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通常認為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另一方面是自然人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將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制度保護,符合目前司法慣例,而且在立法上也得到即將實施的民法典的肯定。私人生活安寧是指自然人維持安穩(wěn)寧靜的生活狀態(tài)、排斥他人不當侵擾的權利。維持安穩(wěn)寧靜的生活狀態(tài)既包括不受他人通過電話、社交應用軟件等進行的侵擾,也包括不必陷于明顯的被侵擾的危險中。就私人生活安寧來說,在判斷是否構成侵害隱私權時,應考量其個人生活狀態(tài)是否有因被訴行為介入而產生變化,以及該變化是否對個人生活安寧造成一定程度的侵擾。一般而言,需要依據社會習俗、一般理性人的感受標準等因素進行判斷,同時也要結合案件的具體場景和情形具體分析。
本案中,判斷涉案網劇使用和公開涉案手機號碼是否侵害黃某隱私權,應根據侵權責任構成的一般要件,即須具備加害行為、損害后果、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四個方面要件具體考察:
加害行為
本案中,涉案網劇制作方在黃某不知情的情況下把涉案手機號碼用于劇中角色并公開在網絡上,可能導致廣大網民通過電話、社交應用軟件等方式侵擾黃某,將黃某置于被侵擾的危險中,無論是否有陌生網民實際打擾,已違背了黃某不希望私人生活遭受他人侵擾的意愿,會使其陷入被侵擾的恐懼和壓力,構成對其個人生活的侵擾性介入,涉及侵害其私生活領域內應有的安寧狀態(tài)。
損害后果
根據在案證據,從涉案手機號碼被使用和公開的方式、范圍等不難判斷,黃某的私人生活安寧明顯存在被陌生網民侵害的危險。實際上,黃某在該號碼公開后就接連收到多個陌生來電和微信好友申請,彼時黃某正處于學習、工作相對繁忙的畢業(yè)前夕,短期內卻受到多人較高頻次的電話和微信侵擾,對其生活產生巨大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另外,制作方處理了授權網站的播出畫面后,黃某仍有收到陌生網民的微信打擾,可見還存在被繼續(xù)侵擾的潛在風險。上述侵擾情形,顯然已超出黃某應當容忍的限度,破壞了黃某的安寧狀態(tài)。
因果關系
本案中,無論是黃某安寧狀態(tài)明顯存在被侵擾的風險,還是實際受到的網民侵擾,均是由于涉案網劇公開了涉案手機號碼,且該號碼被設定為劇中角色所有,激發(fā)了觀劇網民的好奇心理所致。因此,被訴行為與黃某遭受的損害后果間有著必然聯系,存在客觀的因果關系。
主觀過錯
根據在案證據,第一,制作方在涉案網劇中使用涉案手機號碼,未采取任何風險防范措施。雖然A公司主張拍攝時委托劇組人員購買了涉案手機號碼,屬于有權使用,但并無確實證據證明,黃某亦不予認可,法院對此不予確認。
第二,即便如A公司所言,制作方作為專業(yè)的影視劇制作單位,其有能力理解并判斷一部影視劇從制作到播出的正常周期,然而從黃某現持有涉案手機號碼的情況可知,A公司所稱合法使用的期間明顯短于涉案影片制作與播出的正常周期。
第三,現有技術和藝術表達方式均能給制作方提供多種方法和選擇,處理真實信息呈現的問題,以降低侵權風險,結合本案案情,有關處理方式簡單易得,不會因此讓制作方承擔過高的制作成本?;谝陨戏治觯谱鞣綄ι姘妇W劇畫面使用涉案手機號碼,未盡相應的注意義務,對可能存在的侵權風險持放任態(tài)度,主觀上存在過錯。
綜上,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造成了黃某私人生活安寧被侵擾,超出了合理容忍的限度,對此制作方主觀上存在過錯,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A公司與B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黃某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和律師費1000元。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隱私權作為一項基本民事權利,在立法導向和法律實施層面均呈現強化保護的趨勢。在此背景下影視劇制作行業(yè)有必要強化公民權利保護的法律意識,進一步提高注意義務,遵循安全且必要的原則,避免因為行為不當,造成對他們私人生活安寧的侵擾。
本案被告作為制片方,希望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為觀眾呈現完美的藝術效果是可以理解的,但選擇恰當的藝術表達方式避免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才是藝術表達的應有之意。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